数百年来,洪承畴一直成为众矢之的,被世俗目之为“大节有亏”的贰臣,似乎永远不得翻身。那到底洪承畴是何许人也?在历史的长河中,他都经历了哪些功过是非?  他是明朝重臣,他是开国元勋!但有人说他大节有亏,也有人说他叛国?他就是极具争议性的一位复杂的历史人物—洪承畴,他留给历史的悬念至今仍剪不断理还乱。 不管是民间的戏说还是历史的记载,让洪承畴备受争议的原因说到底都因为他所出生的年代,他是“两朝重臣”的特殊经历…… 望族后昆 名门苗裔  洪承畴,字彦演,号亨九,明万历二十一年(1593)九月廿二日出生于福建泉州府南安县二十七都 英山霞美乡(今英都镇良山村霞美)。为望族后裔,是武荣翁山洪氏第十二代子孙,属东轩五房,书香门第。洪承畴出仕之道,相当艰辛,虽说出身望族,但其曾祖父辈时,家道已中落。待到洪承畴出生之时,已是家境贫寒了。不过,洪承畴自幼聪慧,且有抱负。  家驹千里 国石万钧 溪益馆,英都镇霞溪村遗存下来的明代馆学建筑,洪承畴童年读书处。  洪承畴叫卖豆干之余,偶尔也帮学生做对子,在恩师的帮助下,进入水沟馆继续用功学习,认真研读《史记》、《资治通鉴》、《孙子兵法》等书,从小就有治国平天下愿望的少年洪承畴抱负非凡,甚得恩师赏识,洪启胤也曾在洪承畴的文章中批下了“家驹千里,国石万钧”的评语。  洪承畴在水沟馆读了五年书后,又到泉州城北学馆读书。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,24岁的洪承畴赴京会试,连捷登科,为丙辰科殿试二甲笫十四名进士。授刑部江西清吏司主事。从此,开始了他漫长的政治生涯。 总督三边 松锦惨败  据史料记载,洪承畴于崇祯年官至三边总督,兵部尚书,总督河南、山西、陕西、湖广、保定等处军务,镇压农民起义,败李自成于渭南,1639年授蓟辽总督主持对清战事。崇祯十四年,宁锦被围,洪承畴率领十三万大军解围。开始战局顺利,但是崇祯皇帝再次发挥了糊涂本性,听信了兵部尚书陈新甲的意见,令洪承畴“刻期出兵”,历时两年的决战,结果明以军兵败松山,洪承畴被俘告终。 然而,就是这样一场对于明清两朝意义重大的战役,也致使洪承畴的“降清”至今备受非议。 那么,从小就接受良好的家庭熏陶和儒家思想教育的明朝重臣洪承畴,他真的就不在乎自己的名节说投降就投降了吗?难道真是传说中的庄妃劝降?抑或是抵制不了高官厚禄的诱惑?还是另有隐情呢? 背明降清 真命之主  在众多的野史、小说和清宫戏当中,有着一段庄妃诱降洪承畴的情景被演绎的曲折离奇,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中身为大清皇后的庄妃究竟是否有过如此举动,英雄气节的洪承畴真的就是难过美人关吗? 据了解,此说法仔细推敲漏洞百出,原因一,文献没有记载。二、违反后宫制度。三、安全没有保障。四、不存在身许。五,语言不通。庄妃只会满语、蒙古语,不会汉语,洪承畴只会汉语。因此庄妃诱降纯属戏说。 另外,在明朝洪承畴身为兵部尚书兼蓟辽总督,官位不可谓不高,清朝的高官厚禄,对他来说难道还有诱惑力? 据《清史稿》卷237《洪承畴传》记载:“上欲收承畴为用,命范文程谕降。承畴方科跣谩骂,文程徐与语,泛及今古事, 梁间尘偶落,著承畴衣,承畴拂去之,文程遽归,告上曰:“承畴必不死,惜其衣,况其身乎?”上自临视,解所御貂裘衣之,曰:“先生得无寒乎?”承畴瞠视久,叹曰:“真命世之主也!”乃叩头请降。应当说洪承畴从坚决不降到决定降清,是皇太极招降政策的结果。若为中国古代愚忠思想标定,确非忠臣;但良臣择主而侍,良鸟择木而栖。要知道,当时天下百姓疾苦,非清亡明,天下亡明诶。因此,洪承畴也从皇太极的礼贤下士和宽广胸怀中,看到清朝有可能成功,而明朝的腐败已很难重振基业,这大概也是洪承畴决心降清的重要原因之一。 佐理机务 运筹帷幄  降清之后,皇太极并没有重用洪承畴,其受重用是顺治入关,多尔衮对他加以重用。让其入内院佐理机务,授秘书院大学士,在此期间,他建议清廷采纳许多明朝的典章制度,完善清王朝的国家机器,并建议顺治皇帝“习汉文,晓汉语”,倡导儒家学说,了解汉人礼俗。献计甚多,大多被多尔衮和顺治采纳,得到推行。洪承畴在清军入关以后,定鼎中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。这也证明了皇太极当时千方百计要劝降洪承畴的决策是对的。 招抚江南 经略五省  顺治二年(1645),为了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,清廷忙派洪承畴取代多铎,授予“抚江南地方总督军务大学士”重任,敕赐“便宜行事”。 洪承畴到南京赴任后,面对这种严峻局势,采取以抚为主、以剿为辅的策略,招抚了故明兵部尚书张缙彦在江西、湖广、河南三省交界防守自固的一般抗清力量。在福建招抚郑芝龙等,迅速瓦解了一大批抗清力量,使江南人民免受战争所带来的灾难。而且他还多次上疏后准予减免赋税,停征漕运。这一系列文治措施,缓和民族矛盾,稳定江南局势,促进了江南生产的恢复和发展。 顺治五年以后,南方抗清战火复燃。顺治十年(1653),已入京佐理机务、兼任《清太宗实录》总裁官的洪承畴,被任命为“太保兼太子太师,经略湖广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、贵州五省,总督军务兼理粮饷”,“吏、兵二部不得掣肘,户部不得稽迟”。 丰功伟业 千秋评说  顺治十六年(1659),洪承畴因年老体衰获准离任回京调理,顺治十八年(1661),69岁的洪承畴退休,康熙四年(1665)二月,洪承畴病逝,享年73岁,康熙皇帝为他谥号“文襄”。但到了乾隆皇帝,他为了要求臣下永远忠于王室,把由明入清的降官125人全部列为“贰臣”,洪承畴也在被贬斥之列。  洪承畴仕清以后,入内院佐机务,受命招抚江南,经略西南,时间跨度长达16年,构成他一生功业的鼎盛时期。他的许多建议和举措,对促进清廷迅速完成统一大业起了积极作用,顺乎时代发展,合乎民心民意,有利于清初社会的安定和生产的发展。如果没有洪承畴,明末清初改朝换代的历史活剧,许多章节必定是另一种写法。 荣辱一生 英都洪承畴  如今,在这片人杰地灵、孕育了众多风流人物的英都镇良山村,洪氏宗亲和乡人为了纪念洪承畴,于2004年集资动工,在霞美的东五房六世祖祠原址上,把废圮于清末民初的洪承畴故居重新修葺并扩大,复建了眼前这座具有历史意义的洪承畴纪念园。  走访了洪承畴纪念园,再穿过古老且富有闽南特色的小镇街道,来到英都的翁山洪氏家庙,眼前尽显一派巍峨壮观、磅礴气势。踏进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,能看到这样一首诗:  五族争大节,华夏生光辉。 生灵不涂炭,功高谁不知。 满回中原日,汉戚存多时。 文襄韬策略,安裔换清衣。 据说,此诗是致力于推翻封建统治的、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,对文襄公——洪承畴于清初的作用,给以的充分肯定。  纵观历史变迁,洪承畴像所有历史人物一样,其功过是非不免随着时代不断进展与价值观念变化而失去光彩;但他的历史功业与聪睿智慧却永远不会泯灭。洪承畴留给后人的是一项宝贵的财富,是他对满汉文化融合所作出的贡献。
|